近日,辽宁大连一男子和朋友在一海鲜大排档吃饭,总共消费了930 9元,收款时却被反向抹零收取了931元。...
经历一番管理风波之后,ARM在中国的分支安谋中国逐渐安稳下来,但是5月18日,神秘冒出的莲鑫集团公告称...
2020年,比亚迪发布了刀片电池,因其成功通过了国内最严苛的针刺测试不起火,一时间名声大噪;而且在安全...
越来越多年轻朋友开始买扫地机器人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专挑贵的买。在《一点财经》的调研中,有不少9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资料图】
导读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一件事摆在面前,是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先搞起来?
其中有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人生无法预测,所以我们千万别搞火箭发射。
什么叫火箭发射?就是假设现实高度可控,未来可以被预测,我们通过周全的计算和计划,以及高效的执行,就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可惜真实世界是不可预测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根本赶不上变化。因此,如果我们非要等到万事俱备的那一天再出发,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启程,因为根本不存在全部准备好的那一天。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后,赶紧搞起来。一边装配,一边驾驶,一边试错,一边纠正。
一、凡事先搞起来,就成功了一大半
1.与其忧虑,不如行动
现在很多人都特别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在面临一件事、一个选择时,心里会有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观点不同、理念不同,吵得不可开交,不断相互拉扯。
最后,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在大脑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中,心理的能量就会被消耗,导致身心疲惫不堪。
怎么办?
如果一件事在你的脑海中不断推演,让你焦虑不堪。最好的选择,就是去做。因为只有行动起来,你就会进入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举个例子:有个媒体公司有位小记者,有一天,他的领导叫他去约访一位名人,他大吃一惊,连忙拒绝:“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认识我。”
接着,他列举出自己不去采访的理由:无名小卒、经验不足。
这个记者觉得即便自己很想见这位名人,但人家未必会接见,心里也暗自琢磨:“或许别人去了,会比我表现的更好,我还是别去了。”
他的领导瞥了一眼,拿起电话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你好,我是xx媒体的记者,我想采访xx,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
“他不会答应的!我的能力还不能采访他。”这个小记者惶恐地说。
这时,电话那头传出声音:“一点十五分,请准时。”
这个小记者听后,愣在原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反复挣扎、纠结很久的事情,对方竟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这位记者成名后,回忆道:“那一刻是我二十几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我能不能做到?这值不值得去做?我要不要试试,选择还是放弃?”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习惯把整个事情都推演一遍,臆断出可能遭遇的问题,使自己陷入“我如果做了,会怎么样”的内耗。
与其陷入“想做但不确定结果如何”的纠结中,不妨让自己先搞起来。只要方向大致正确,就别耍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结果越来越清晰。
2.机会,往往在行动中产生
现实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机会,大多是小机会,但偶尔也有大机会。人生的转折点,就在于你面临某个大机会时的抉择。
许多人碰到机会时,心里总会想着“我的能力还不够,我还没准备好,等下次吧”,如果是小机会,那倒不重要,但如果是大机会,可能错过就是错过了,不会再有机会。
能成事的人,往往都不会因为某些因素限制自己,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举个例子: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
郑裕彤出身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小学毕业后,郑裕彤便到父亲的朋友周至元所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学徒。
尽管做的是最底层的工作,但他丝毫不懈怠,每天都早早赶到金铺,将金铺收拾打扫得干干净净。
店里的伙计,大多只知道埋头做本分事,而郑裕彤,除了做好本分事外,还特别爱动脑筋,经常琢磨和研究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金铺的发展。
一天,老板让他到码头接一位亲戚。这时他看到有一位南洋侨商上了码头,并向人打听哪里可以兑换港币。
郑裕彤灵机一动,立即走上前去,说周大福金铺可以兑换,价格也最公道,并立即带路,将这位侨商带进了周大福,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码头接那位亲戚。
郑裕彤的这一做法,让周老板大为赞赏。
还有一次,伙计们开工好一会儿了,郑裕彤才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老板很生气,问他到哪里去了。
郑裕彤回答说,自己看别人家珠宝行做生意去了。
老板不禁有些好奇,于是问他看出了什么名堂没有。
“我看别家的生意,比我们店里做得精明,只要客人一踏进店门,店里老板、伙计总是笑脸相迎,有问必答;无论生意大小,一视同仁。即使这回生意做不成,给人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下回他们自然还会光顾!”
“另外,店铺一定要开在做生意的旺地,门面装修也要讲究,特别是做珠宝生意,一定要显得十分气派。”
郑裕彤的回答让老板不禁对这个小伙计有些刮目相看,他没想到这些经商诀窍能够从这个小学徒的口中总结出来。
自那以后,老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他成为香港金行龙头老大“周大福”的掌门人。在郑裕彤的经营下,“周大福”已经成为了珠宝行和金铺的代名词。
假如郑裕彤面对那位兑换港元的南洋侨商,是这么想的:“金铺又没多给我工钱,我主动去管什么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假如他不主动去琢磨怎么做生意,而是想:“我一个小伙计,就算操这份心又有什么用?”
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
能成事的人,往往不会把事情分为“这是该我做的,这是该你做的”,而是不分你我,既是公司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
无论这件事情与自己有没有直接关系,也无论自己的职位多么普通,他们都会当仁不让地去做。
机会,就会因此而产生。
二、拥有行动力的3个思维方式
1.立即行动,拼命去用
你必须有足够的紧迫感,把行动牢牢放在第一位,发自内心地产生去行动的渴望,你才能真正把这件事情办成。
当你接触一样东西时,你对它的兴趣和印象是最深刻的。随着时间推移,每一秒,每一分,你对它的熟悉程度都在悄无声息地降低,你的技能熟练度在减弱,你在逐步变得对它“生疏”,慢慢把它忘掉,乃至于好像从来没有见过它、从来没有接触过它。
这种弱化是缓慢但无可抵挡的,它就像从你身体里面一点一滴被抽离出来,流走。许多人觉察不到这一点,当觉察到的时候,往往已经分毫不剩了。
如何抗衡这种弱化的力量?唯一的做法,就是赶紧行动起来,用行动去对冲弱化。你的行动越及时、越全力以赴,这种弱化的趋势就更容易被扼制,乃至被扭转。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是学习任何东西,还是想达成自己的目标,唯有始终抱着这样的心态,才会更容易成功。
2.后悔的时间模型
1994 年,心理学家Gilovich 和 Medvec 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发现: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
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强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你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你通常会采取别的举措去进行弥补,最大限度减轻它对你的损害。因此,从长期来看,“做错”所产生的后悔和懊恼,在短期内达到高点,接着就是急剧下降。
但反过来,对于“没做”的事情,你再怎么样也无法去弥补它;反之,它可能会成为你内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你会不断往上加码,不断去想着“要是我当时如何如何,就好了”。
这种心态不一定是理性、合理的,但它的确存在,会严重地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所以,当我们面临“去行动”和“再等等”的权衡抉择时,只要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并且能承受最坏的结果(这件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发生了,我能不能承受得起?有没有补救或弥补的措施?),不妨对自己说:试一试吧,毕竟如果不做的话,将来可能会更后悔。
3.行动越多,认知越深
在主动做成一件事之前,我们眼里的世界是二维的、扁平的。然而,在主动做成一件事情之后,我们就能够从侧视的角度,看到三维的、立体的世界,注意到人与人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别。
在立体的世界里,处于高层次的人和处于低层次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往往有天壤之别。
比如《刻意学习》一书是这样描述:你觉得学历没用,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学习对你的生活轨迹能带来多少改变;你觉得锻炼身体没有用,正是因为你不去运动,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价值……
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三、想起来全是问题,做起来才有答案
只有当你像溺水者渴求空气一样去行动,朝着你的目标,不断前行、总结、迭代,最终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功。
因为我们永远也不会“准备好”,但我们可以做到,听到内心的召唤时,就立即起跑。
这时候,你甚至会发现命运的奇妙之处——这条路,就是苦苦寻找、想走的路。
学海无涯苦作舟,祝大家在学习和投资道路上不离不弃,坚持终将成功!
微信推送规则是你看我越多、赞我越多、分享越多,我在你所有微信号中的优先级越高,也就越容易让你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文。
点赞、分享、在看都会提高我的优先级排名。当然,最简单的方法还是:点击标题下蓝字→点击右上方“…”→设为星标,这样就能一劳永逸地让我的推文能及时出现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