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一起阅读安全典故

2023-04-24 10:20:17 来源:北京应急

世界读书日

春光正好,品味书香


(资料图片)

共学应急知识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开始读书

世界被拉近到眼前

在知识的密林中

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一起乘着书籍之舟

回溯历史中那些与

应急安全相关的典故吧

“安全”的由来

“安全”一词,在汉代就已出现。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表达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安全”这一概念。

在《周易·系辞下》中,“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安”是与“危”相对的,并且如同“危”表达了现代汉语的“危险”一样,“安”所表达的就是“安全”的概念。

“安全”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语词,在各种现代汉语辞书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并在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含义上举了《国策·齐策六》的一句话作为例证:“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

那些关于安全的典故01柴火堆?还是隐患堆?

从前有户人家,灶上的烟囱笔直地冲着屋檐,灶口堆着许多柴草。烧火煮饭时,浓烟夹着火星,直往屋檐上冒,椽子已经被熏得又黑又焦。灶膛里的炭火掉在柴草上,就得赶快扑打弄灭。有人看到这种情形,对那家主人说:“这样太危险了,弄不好要发生火灾的。应当把烟囱改成弯的,不要冲着屋檐,这样火星就不会飞到椽子上去了。要把灶口的柴草搬开,烧火时就是有炭火掉下来,也不要紧了。”

那家主人说:“我家的炉灶砌了好多年了,烟囱一直是这样,从来没有什么事,用不着改。烧火的时候灶口总有人,就是有炭火掉下来,马上就扑灭了。再说,改烟囱多费事,柴草不在灶口多不方便。”

主人不听那人的劝告,依然照旧。没过多少天,那家人家果然失火了,左邻右舍赶快来救火,生怕火势蔓延开。幸亏发现得早,大家救得及时,终于把火扑灭了。

那家人家置办了酒席,感谢邻居们奋力相救。伤势最重的人坐在首席,其他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就是没有邀请建议他把烟囱改弯、把柴草从灶口搬开的人。有人提醒主人:“当初要是听了他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就不会发生火灾了。要是不发生火灾,大伙儿不会受伤,你家也不会受损失,更不要破费钱财置办酒席。要说功劳,数他的功劳最大,你为什么把他忘了?”

主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连忙恭恭敬敬地把他请来,向他表示感谢,让他坐在首席。

这就是成语“曲突徙薪”的由来,该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寓意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

02神医扁鹊治病有方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更高明?”

扁鹊言道“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自己最差。”

魏文王好奇道“何出此言?”

扁鹊答“大哥治病,常常通过望闻问切,诊断隐患,善于在病害形成之前就能事先铲除病因。可一般人并不知道他的高明,是以大哥声名不显。二哥治病,往往治于病情起初之时,一般人就以为他只能看看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用针刺、用猛药,救人于危重之时,所以大家都以为我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天下。”

这就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寓意安全工作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中国历史里的安全成语

居安思危─出于《左传 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正如孔子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生产工作千头万绪,必须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切实消除麻痹思想,提高安全工作主动性,筑牢安全思想防线。

有备无患─出于《左传 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预先准备,才能遇事安然,成竹在胸,泰然处之。安全生产只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配齐各类安全遇险设备、器材,加大安全教育和自救互救、安全避险专项训练力度,才能做到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防微杜渐─源于《元史 张桢传》:“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从微小之事抓起,重视事物之“苗头”,使事故和灾祸刚一冒头就及时被制止。从培养员工于细微处抓安全的能力入手,发扬严而又严、细而又细的工作作风,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末端环节,力争把事故案件消灭在“未发之萌”。

你还知道哪些与应急安全

相关的典故与知识呢?

END

本期策划:长安

本期校对:郭小莉

内容来源:局应急研究院

往期回顾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标签:

上一篇:全球气候资讯|4月全球前沿气候科学研究梳理 世界热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