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大连一男子和朋友在一海鲜大排档吃饭,总共消费了930 9元,收款时却被反向抹零收取了931元。...
经历一番管理风波之后,ARM在中国的分支安谋中国逐渐安稳下来,但是5月18日,神秘冒出的莲鑫集团公告称...
2020年,比亚迪发布了刀片电池,因其成功通过了国内最严苛的针刺测试不起火,一时间名声大噪;而且在安全...
越来越多年轻朋友开始买扫地机器人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专挑贵的买。在《一点财经》的调研中,有不少90...
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宣布,获奖者是69岁的英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活动家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如今,隐居在西班牙的一个小渔村里,经营着一间小酒吧。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在上海,许多知名历史建筑的翻新改造中,都有他的手笔。
两个月前,他在中国的最新项目“徐家汇书院”刚向公众开放,就立刻成为上海最热门的文化地标之一。上海市中心最大的里弄式历史建筑群——张园也是他在上海的建筑事务所主控修缮与更新的规划,张园去年底“开门迎客”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除此之外,西岸美术馆、洛克外滩源、外滩美术馆等文化建筑中都有他的身影。上海工部局大楼的修缮方案也出自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目前修缮即将完工,预计将于今年底向公众开放。重新焕发活力的上海工部局大楼将成为重要的公共场所,让人们理解建筑在城市历史中扮演角色。
(相关资料图)
戴卫·奇普菲尔德在buchholzberlin设计工作室的秘密花园 来源:celia topping
令人高兴的是,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今年将走进同济大学校园,担任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客座教授,为同学们授课。那么,戴卫·奇普菲尔德究竟是怎样一位建筑师?他设计的建筑有何风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胡如珊教授,并通过戴卫·奇普菲尔德在上海的项目,探析他对建筑的独到见解。
【不追随潮流反得以永存】
总是有人问,为什么大卫还没有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位在全世界设计了无数顶尖文化项目的建筑大师,是建筑界人士心目中是公认的“世界级大师”,但却一直很谦逊。他设计的建筑,也是如此。
良渚文化博物馆。
普利兹克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之一。有分析认为,与以往的获奖者不同,戴卫·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作品通常不会带有过于强烈的个人特色,他更崇尚简约和优雅的风格,不追求流行。普利兹克奖评委说:“在不同的城市中,我们不会一眼就辨别出奇普菲尔德设计的建筑,因为他的每一处设计都是为当地量身定制,同时又能与周边社区建立新的联系。”
良渚文化博物馆。
或许有人认为,戴卫的项目不够精彩,不够前卫,太单调,反复用“方格子”的手法来处理。的确,如果粗看戴卫·奇普菲尔德的建筑作品,很多是线条简洁的“方格子”建筑块,无论是良渚文化博物馆,还是胡美兹博物馆。但是,熟悉他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胡如珊教授却认为,“没有太多点缀,并不代表没有细节。一定是有很多细节,才能让建筑看起来很简洁。”他一直坚守着自己信奉的美学,坚守自己对建筑的见解,并没有因为现在的潮流而转向,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良渚文化博物馆。
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评价称:“建筑师,有时需要一种张扬而具有纪念意义的手法,有时又需要他不能留下自己的痕迹。而戴卫·奇普菲尔德的建筑将始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他的终极目标是为造福更多人,不追随潮流反而让他的作品得以永存。”
【“我感觉自己有一点冒牌”】
戴卫·奇普菲尔德195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德文郡的一个乡村农场长大,他对建筑的最初印象就是大量的谷仓和农舍。奇普菲尔德在一个有五个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是唯一对建筑感兴趣的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母亲则是一名秘书。
徐家汇书院。(来源:新华社)
进入寄宿学校之前,他在父亲的农场工作。小时候,他花了很多时间画画和建造飞机和船舶模型,而对建筑的兴趣,则始于他大约13岁的时候——在伦敦散步时,奇普菲尔德偶然发现了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设计的建筑,这一经历激发了他学习建筑的兴趣。在美术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了追求建筑的道路,从伦敦金斯顿艺术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建筑行业最“激进”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
徐家汇书院。(来源:新华社)
1980年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毕业,他先后效力于建筑大师道格拉斯·斯蒂芬、1999年度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和已故的200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罗杰斯的事务所。他于1985年在伦敦设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在他为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设计了一系列店铺后,他的事业开始快速发展。此后相继在柏林、上海、米兰和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设立了办公室。
柏林事务所。
他的建筑职业生涯横亘四十多年,完成的一百多个作品纷繁多样,涵盖了市政、文化、学术建筑领域,还包括各类住宅和城市总体规划等,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
尽管他的成就有目共睹,戴卫·奇普菲尔德仍谦逊地表示,自己比起其他同代建筑师显得有些“冒牌”。“我做事有一种很强的目的性,但我没有像伦佐·皮亚诺、弗兰克·盖里或者阿尔瓦罗·西扎一般的创造天赋。”他说道,“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感觉自己有一点冒牌。”
西岸美术馆北侧视角。
【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
有人说,戴卫·奇普菲尔德钟爱历史建筑。在对旧建筑进行翻新时,他总是站在尊重既有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作为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建筑意义、记忆和遗产的守护者。”
或许,我们从他在上海所参与的城市更新项目,能够看出这一点。
徐家汇书院。
当初在设计徐家汇书院项目时,戴卫·奇普菲尔德在上海的建筑事务所得到的任务是,在教堂的左边建一座大型书店。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陈立缤介绍,他们查了历史资料得知,徐家汇天主教堂边上原来有个广场,这座建于20世纪初的教堂,当时是徐家汇最高的建筑,因为周边只是一片农田。教堂一直是一个精神的堡垒,它永远是一个小镇的最高建筑,虽然随着城市发展,周边建了很多高楼,教堂被高楼淹没了。于是,他们在设计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教堂是这里的主角,尽管它现在比较破旧,但从整个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它仍是主角。
徐家汇书院。
“所以,徐家汇书院做得非常谦虚,整个立面非常安静,目的就是为了把教堂前的广场能够非常清晰地定义出来,使得教堂真正成为整个周围环境的主角。”陈立缤说,“建筑其实是城市的一部分,建筑跟城市是非常融合的。就像演一个歌剧,肯定有一个主角,也要有很多的配角,整部歌剧才会完整,才会丰富多彩。”
工部局大楼改造前鸟瞰图。
据了解,上海市工部局大楼的修缮方案也是出自戴卫·奇普菲尔德在上海的建筑事务所。这一座位于上海外滩的文化遗产建筑,自1922年建成以来,曾是上海市政府大楼。如今,上海市工部局大楼刚刚成功围合,一座新的办公大楼将按照原来的设计完成城市街区的建设,并有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庭院空间。据悉,可渗透的公共底层将激活院子,一个后退的亭子结构沿着建筑的顶部运行,它将容纳酒吧和餐厅,并向一个大的露台开放,沿着整个场地的周边提供城市的景观。修缮完成后,关键的历史性内饰将首次向公众开放。
工部局大楼改造效果图。
【不止修复,更注入自己的设计语言】
“他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不仅保留了该保留的,又在老建筑里做了翻新,新旧的搭配尺度,做得十分好。”在胡如珊教授眼中,戴卫·奇普菲尔德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所参与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会让人觉得只是在修复,而是注入了自己的设计语言。”
外滩源改造前的旧照片。
洛克·外滩源11栋建筑的修缮和改造工作,从2006年开始,历时15年。为什么一个改造项目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其实是最后有一栋楼拖的时间最长。这栋楼当初叫美丰洋行,在北京路和圆明园路的转角上。在修复的过程中,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用了很巧妙的办法,保留了这栋楼沿圆明园路和北京路的这两片墙。
改造后的外滩源。
一栋楼都拆掉了,为什么要保这两片墙?背后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合伙人陈立缤解释,很多时候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更多是来自路网,来自街道,一旦把路网改掉就失去了整个的架构。虽然,保留这两片墙使北京路这个角落的交通不太方便,但这多多少少就把北京路这种窄窄道路的城市界面和记忆保留下来了。
西岸美术馆东立面。
戴卫·奇普菲尔德曾经说:“当前建筑学的危机是建筑师被鼓励建造易于传播的签名式建筑——只在杂志上看起来很漂亮,但年纪渐长的我越来越不关心建筑本体,反而对社会属性感兴趣:如何处理城市发展、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的问题。”
西岸美术馆观景。
西岸美术馆生动诠释了公共性和城市性的结合。陈立缤介绍,博物馆位于距离黄浦江20米的滨江范围内,设计之初着重考虑如何为滨江游客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保持城市到滨江的渗透性。这块基地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如果按常规做法把它设计成一个方盒子,但这会导致建筑成为横亘在城市和滨江之间的一堵墙。所以,设计的策略是化整为零,把一个大型体量变成三个小体量,三个体量中间的连接体,即建筑的中庭,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博物馆的运营保持相对独立,在闭馆时保证其可达性与开放性。
西岸美术馆沿街入口。
“我们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建造一座楼的层面上,而是去建造一座城市。因此,在设计建筑时,把公共性作为建筑融入城市的一个连接点。”
工部局大楼修缮后的屋顶露台效果图。
【热心的英国爵士将来同济授课】
“戴卫是一个标准的英国人,他从来不会硬逼着你往哪件事上走,但是他会自己很巧妙的方法来说服你做这件事,这是一个很英国人的办法。”多年的合作中,这是戴卫·奇普菲尔德留给陈立缤的印象。
工部局大楼新建庭院建筑门厅效果图。
回忆起第一次和戴卫·奇普菲尔德见面的经历,胡如珊教授依然记忆犹新。“我们是在飞伦敦的飞机上偶遇。当时,其实互相知道名字,但人却是第一次见。巧的是,我们在飞机上的座位,就好像是同桌。”胡如珊教授说,在飞机的后半程,她整个人感觉很不舒服,到后面甚至发生了呕吐。到达伦敦后,戴卫·奇普菲尔德夫人把他们在伦敦的私人医生介绍给胡如珊,“当一个初次相见的人遇到困难时,戴卫一家人都很热心的给予了帮助。”
工部局大楼改造前-江西路和福州路转角。
而对于中国的建筑,戴卫·奇普菲尔德有着自己的见解。在胡如珊教授与其丈夫郭锡恩共同创办的如恩设计研究室第一本作品集上,戴卫·奇普菲尔德写道:在“追赶”的热情中,人们对城市的历史和历史区域普遍缺乏兴趣。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城市?如何调和投资倾向与社会对城市的看法?如何保护和整合建筑和我们推崇的有机品质?……这些都是当下建筑师需要考虑的。
今年,戴卫·奇普菲尔德受邀成为同济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将走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同学们授课一学期。胡如珊教授多次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及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系的客座教授。她告诉记者,客座教授一般会设计一个课程,从命题到组织具体的教学计划。今年戴卫·奇普菲尔德的课程计划带学生们到他在西班牙的项目基地看看,他本人也会来上海进行几场线下讲座。“其实,向戴卫·奇普菲尔德发出授课的邀请,是在他获奖之前。”胡如珊教授告诉记者,“希望不仅给学生带来一个有名的世界级建筑大师,更能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看到他城市更新的项目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工部局大楼新建庭院建筑效果图。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李蕾
标签: